精准扶贫场域下技术治理异化的表征与生成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tion of 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Governance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ield
吕俊延;
摘要(Abstract):
精准扶贫中,国家通过多重发包的数字生产机制解决扶贫对象锚定困难以及扶贫效果难以监测等难题,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技术治理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重视数据生产而造成数字的悬浮、规避责任而形成应付检查的痕迹管理、强调政府自主性而忽视了社会自主性。本文从"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微观主体"三重逻辑出发搭建分析框架,以阐释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生成逻辑。研究表明,制度约束、组织推进和主体运作三者耦合造成了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困境。技术治理异化现象侵蚀了基层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及公信力,应从维护基层政府治理公共性和公信力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KeyWords): 精准扶贫;技术治理;数字生产;国家信息能力;国家治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JZD057)的资助
作者(Author): 吕俊延;
Email:
DOI: 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21.01.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5,273.
- [2]李棉管.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J].社会学研究,2017(1):217-241.
- [3]李利文.软性公共行政任务的硬性操作--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兴起的一个解释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38-45.
- [4]刘澈,金江峰.从体制认证到交叉认证:全面脱贫视域下的国家认证能力[J].行政论坛,2019(6):29-34.
- [5]练宏.注意力分配--基于跨学科视角的理论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5(4):215-241.
- [6]彭亚平.技术治理的悖论:一项民意调查的政治过程及其结果[J].社会,2018(3):46-78.
- [7]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104-127.
- [8]任超,谢小芹.论精准扶贫的技术治理[J].长白学刊,2018(1):123-130.
- [9]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 [10]孙宗锋,孙悦.组织分析视角下基层政策执行多重逻辑探析--以精准扶贫中的“表海”现象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9(3):16-26.
- [11]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J].社会学研究,2016(6):119-142.
- [12]王雨磊.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动员[J].中国行政管理,2017a(2):56-60.
- [13]王雨磊.技术何以失准?--国家精准扶贫与基层施政伦理[J].政治学研究,2017b(5):104-114.
- [14]袁方成,李思航.技术治理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以农村精准扶贫为分析对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45-61.
- [15]袁明宝.扶贫吸纳治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的悬浮与基层治理困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7-64.
- [16]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2-14.
- [17]周雪光.国家治理规模及其负荷成本的思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5-8.
- [18]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1-112.
- [19]Preston,Mc Afee,and John Mc Millan,“Organizatio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Journal of Economic&Management Strategy,1995,4(3):399-426.
- [20]Rubinstein,A.,“A Bargaining Model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ime Preferences”,Econometric Society,1985,53(5):1151-1172.
- [21]Weaver,K.“The Politics of Blame Avoidance”,Journal of Public Policy,1986,6(4):37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