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焦点|双循环

  • 技术进步与畅通国内大循环:产业结构升级视角

    张辉;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生产端的升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与保障。本文在构建平衡增长路径下多部门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三次产业数据,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对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升级的影响,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工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服务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同时呈正相关关系,服务业技术进步则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差异会引致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推动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相对价格机制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即技术进步可以通过降低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推动以就业结构改变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基于中国数据,验证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事实。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有效配置,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保障。

    2021年01期 v.28;No.254 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1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经贸探索

  • 制度变迁同步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贾玉成;常烃;

    本文使用2006~2016年中国对78个国家的OFDI数据,实证检验了制度变迁同步化水平对OFDI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双边制度变迁同步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OFDI规模,分别体现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其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变迁同步化均对OFDI具有显著推进效应,与发达国家的制度变迁同步化的OFDI效应则更大程度上与经济制度相关;再次,母国和东道国制度变迁同步化水平构成中国OFDI的"推动力"与"吸引力";最后,多样化的OFDI动机与不同维度下的制度变迁同步化密切相关。可见,国家制度变迁的整体效率以及不同维度间的制度配置效率是推进以OFDI为载体的中国国际化战略的关键。

    2021年01期 v.28;No.254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国际新秩序与多边治理

  •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全球卫生危机修复中的作用

    陈燕鸿;

    全球性新冠疫情的爆发,成员国相关基础设施融资的紧迫性和资金需求激增,政府财政压力增大,迫使AIIB贷款增速快于原计划。对此,作为新建的发展融资机构AIIB积极高效应对,在全球抗疫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及时提供捐赠,改革贷款工具,简化审批流程,与国际同行机构充分合作。新冠疫情爆发后,AIIB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在融资领域和资金额度上对国际发展融资体系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AIIB的自身建设。一方面,在抗疫工作中的快速反应代表AIIB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成长;另一方面,抗疫工作也使AIIB进一步意识到,为持续在国际发展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成长中的机构未来有必要深入开展多渠道的国际合作,持续加强投资组合管理,并提升对私人资本的"催化"作用。

    2021年01期 v.28;No.254 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卫生治理重塑中的世界卫生组织

    蔡洁;俞顺洪;

    作为全球卫生治理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的首要事务是防控疾病的流行,减少死亡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抑制病毒传染和流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出了显著贡献。新冠疫情也使世界卫生组织再次遭受诸如领导和协调能力下降、卫生资金供给不足、治理自主权不足、分配医疗资源不均衡等质疑。各国尤其是大国应通力合作,针对世界卫生组织固有的缺陷进行优化改革,从制度和规则上杜绝政治因素干扰,解决财政困境以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平衡资源分配以缩小地位差异。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与当前中国的经济地位还不匹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优化和改革中,中国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1年01期 v.28;No.254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法学论丛

  •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争端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法律规则与政治逻辑

    尚珮璇;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通过条约的方式明确中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制度化的设计使两国重回沟通对话的轨道。协议第七章所设立的"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安排"成为中美双方充分履行协议的制度保障。它通过对适用范围和机构设置与协议履行的高度绑定,使协议项下的遵约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在本质上实现了混同。协议项下的争端解决程序具有封闭性、逐级性和快速性的特点,服务于协议充分、及时的履行。对比中美与其他国家签署的FTA,第一阶段协议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述特点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第三方机构对协议相关争端作出有法律拘束力的裁判;最大限度地赋予中美双方对于评估争议和采取行动的自由裁量权。结合中美贸易战的历程和第一阶段协议的谈判背景来看,第一阶段协议争端解决机制是中美贸易战过程中双方博弈模式的在法律上的延续。决定一部"自主履行"协议命运的主要变量是缔约方对己方利益诉求的判断,以及缔约各方的实力较量。第一阶段协议生效以来,中美之间摩擦依然不断,而新冠疫情为双方履约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从目前为止的中美双方有关行动与表态来看,中美双方仍然认为继续履行协议的获益大于停止履行协议的获益。

    2021年01期 v.28;No.254 6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中间商模式分析

    桂祥;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传统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非法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现象异常猖獗。单纯抑制型行政管理措施无法消除非法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的土壤。堵不如疏,构建合理的个人信息交易制度不仅能有效破解现有个人信息保护难题,还可以最大限度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在个人信息交易中,涉及信息源头、中间商、使用者等多个主体,其中最为重要的网络中枢节点应当是个人信息中间商的定位。合理的信息中间商模式,可以使得个人信息准确配置到合适的市场主体,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当然为了防止信息中间商在实际交易中出现角色异化现象,应当结合现有制度框架,对信息中间商准入资格、交易标准、具体交易方式、政府监管措施及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规范。

    2021年01期 v.28;No.254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1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管理世界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运用与前瞻

    容志;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块链技术核心机制社会功能的整体把握,进一步探讨区块链技术驱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机制与路径。从社会层面看,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共同确认机制和自动匹配机制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侧层面的公共信息集成、公共需求匹配以及公共服务网络构建,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现实应用也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服务方式的智能化、服务内容的精准化以及服务管理的闭环化,为助力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变革提供可能路径。

    2021年01期 v.28;No.254 8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精准扶贫场域下技术治理异化的表征与生成

    吕俊延;

    精准扶贫中,国家通过多重发包的数字生产机制解决扶贫对象锚定困难以及扶贫效果难以监测等难题,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技术治理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重视数据生产而造成数字的悬浮、规避责任而形成应付检查的痕迹管理、强调政府自主性而忽视了社会自主性。本文从"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微观主体"三重逻辑出发搭建分析框架,以阐释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生成逻辑。研究表明,制度约束、组织推进和主体运作三者耦合造成了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困境。技术治理异化现象侵蚀了基层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及公信力,应从维护基层政府治理公共性和公信力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2021年01期 v.28;No.254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者论坛

  • 合作型政社关系与社会组织公信力:基于文化认知的调节效应

    任彬彬;

    公信力是社会组织治理主体的合法性保障。以往研究主要从微观组织层面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忽视了对我国政社关系结构与宏观文化的关注。为此,本文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5年的中国数据,考察了政社关系对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及文化认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构建合作型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性影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公共服务需求回应性越强,社会组织公信力越高。其中,权威层级取向的文化认知不具有调节作用,集体利益取向的文化认知起负向调节作用。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仅要关注特殊群体现实需求,更要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性与公共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加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这些发现拓展了社会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2021年01期 v.28;No.254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1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