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探索

  • 新型政商关系对城市吸引外资的影响

    窦大鹏;匡增杰;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吸引高质量外资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利用2017~2018年《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政商关系对城市吸引外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新型政商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外资的流入。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减少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个机制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政商关系的改善显著促进了外资的流入,非省会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则不明显。研究启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型政商关系,吸引高质量外资的流入。

    2021年05期 v.28;No.258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

    潘秋晨;

    全球价值链(GVC)下国际分工形态的演变塑造着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兑换方式,探寻更高质量的GVC嵌入路径对提升国内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内部市场可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来源量化了GVC嵌入的三种动能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GVC嵌入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GVC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内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非线性分析表明,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呈"倒U型"关系,内向型动能增强到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后将持续改善资源错配问题,内外协同型动能和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虽呈"U型"关系,但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仍是制造业参与GVC分工的主要趋势。机制分析发现,分工协作、外向集聚、结构升级是GVC嵌入影响资源错配的内在机制,且在行业内和行业间外向集聚机制的作用都是最强的,GVC和国内生产体系呈现出显著的协同优化效应。

    2021年05期 v.28;No.258 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管理世界

  • 数智化时代非正式制度对创新的激励效应——基于人工智能企业的微观检验

    阳镇;凌鸿程;陈劲;

    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式,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企业作为全新的组织载体,引领着新经济形态不断向前演化与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以及未来前景的信任危机。如何基于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为人工智能企业可持续性创新能力赋能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2010~2019年中国A股人工智能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社会信任对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并检验外部正式制度在非正式制度与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中的调节效应,同时,验证不同非正式制度类型之间在驱动人工智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产生的替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信任对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社会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合法性机制能够改善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2)外部正式制度在社会信任与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之间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呈现出基于市场化的正式制度与基于社会信任的非正式制度驱动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的替代效应。(3)儒家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社会信任与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呈现出外部非正式制度与社会信任对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的替代效应。本文的贡献在于丰富了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制度合法性下的制度融合观也为提升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经验思考。

    2021年05期 v.28;No.258 3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1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跨国企业获取海外高绩效的构型研究——基于政治风险管控和整合战略的双重视角

    谢佩洪;

    现有文献较少探讨非市场战略在跨国企业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而且跨国企业在东道国实施非市场战略与市场战略整合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基于政治风险管控和整合战略视角,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并在2010年发生对外直接投资的26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将样本区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探索政治风险高发背景下整合战略对企业海外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探究中国跨国企业在不同东道国实施整合战略的复杂机理,获取制造业上市公司提升海外绩效的不同构型。研究结果表明:(1)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高政治风险还是低政治风险,整合战略在政治风险与企业绩效作用过程中都具有正向作用;(2)随着东道国政治风险的提高,战略整合时非市场战略的实施由"积极型"向"消极型"转变,差异化战略由"消极型"向"积极型"转变。这一结论可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整合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2021年05期 v.28;No.258 5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法学论丛

  • 边境后措施国际监管合作发展趋向与问题阐释

    徐泉;耿旭洋;

    原有国际经贸规则谈判主要关注各国的边境措施。但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边境措施不再是国际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代之以国内规制为主要内容的边境后措施。边境后措施在实践中很可能被利用为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其形成常受到利益集团的挟持。因此,为了避免边境后措施受利益集团的挟持而内化为贸易自由化的新壁垒,各国应当积极推动国际监管合作规制边境后措施。当前边境后措施国际监管合作经历了从"负向一体化"到"正向一体化",从"浅层一体化"到"深层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从多边层面到区域层面的趋势变迁,呈现出多种形式结合的状态。国际监管合作面临的核心问题除经济主权让渡外,还涉及透明度规则以及平台选择等问题,因此在国际监管合作过程中,各国应当注重平衡经济主权与监管合作、进一步提高透明度以及尝试以开放式诸边协定作为国际监管合作新平台。在国际监管合作日渐成为国际经贸谈判的焦点之时,我国却仍存在监管体系透明度较低、中央与地方监管不一致、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低以及自贸协定中监管合作程度较低等问题。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经贸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应当重视国际监管合作,深化国内监管体系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合作。

    2021年05期 v.28;No.258 7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9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BBNJ协定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陆架制度:包容与创新

    戴瑛;

    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BBNJ协定)是目前海洋领域最重要的国际立法进程之一。BBNJ协定与现有海洋法制度的关系上,国际社会一致认为"该进程及其结果不应损害现有法律文书、框架以及相关的全球、区域和部门机构"。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上覆水域是公海,海域空间的重叠有必要明晰大陆架定居种生物与国家管辖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BBNJ协定需要考虑拥有200海里以外大陆架沿海国的利益,在尊重现有制度、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沿海国和在大陆架上覆水域作业船只所属船旗国的责任,探索包容性、创新性的制度,以实现BBNJ协定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陆架制度的衔接,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021年05期 v.28;No.258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0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中国问题研究

  • 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再生产研究——基于东北L煤矿的实证调查

    尚艳春;

    在新兴产业崛起和家庭少子化的共同影响下,东北传统工业企业面临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如何激发传统工业企业发展活力,激活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再生产成为东北振兴的关键。国有煤矿工人是东北传统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劳动力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东北国有大型煤炭企业L煤矿为例,采用实地访谈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结构—行动理论视角出发,总结国有煤矿工人群体再生产的历史阶段,比较不同阶段劳动力再生产差异,揭示中国特定政治、经济体制下,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再生产的形塑机制。研究发现,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再生产既非单纯结构层面的制度再生产,也非单独行动层面的市场再生产,而是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互构而成的特定形态。

    2021年05期 v.28;No.258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方政府的权宜性治理与基层治理组织变迁——以S市社区事务工作站功能演化为例

    吴永红;梁波;

    本文在考察基层治理组织功能转型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组织决策分析学派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权宜性治理是推动基层治理组织变迁的重要动力。基层治理组织的变迁,并不是一个按照事先设计的"终极目标"而自然实现的过程,而是地方政府随着制度实践中出现的新挑战,权宜性地调整治理策略,回应这些挑战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相关行动者的策略性行动与建构。基于对基层治理组织变革的双重认知,地方政府在权衡不同组织的差异性诉求之后,建构了基层治理组织变革的目标。通过权宜性治理的方式,从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导向三个方面推动了基层治理组织的转型。

    2021年05期 v.28;No.258 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