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涛;
近年来,联合国、欧盟、美国等越来越频繁地对一些国家和机构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给国际商事交易带来了很多不确定风险。这些经济制裁措施通常是禁止有关国家的公司和自然人向有关国家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由于商事交易的全球化,交易商很难保证自己的交易伙伴不会卷入与受制裁国的交易,从而使自己遭受惩罚。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一些交易商在合同中增加了经济制裁条款,主要目的是要求合同对方不得卷入与受制裁国之间的交易,否则将承担合同所有责任。从国际私法角度看,这种经济制裁条款是否具有效力,取决于法院地、合同准据法和制裁来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国际交易中,当事人在合同中设置经济制裁条款时,应妥善地选择争端解决方式和解决地,并合理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2020年05期 v.27;No.252 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2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宋杰;
管辖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既是主权的象征,也界定着主权的形象,确定着主权适用的边界。管辖权同时也承担着打击国际犯罪、填补传统管辖基点不足的功能,和在对等的国际关系中反制与报复的功能。管辖权的不同功能,反映着国际关系的不同维度。一国在其国内法体系中所确立的管辖权体系,反映的是该国对于自身主权的定位,确定的是该国对于国际关系的认知和自身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我国目前的管辖权体系,具有明显的保守性特征。随着国力的增强和需要保护的海外利益的增多,以及有效应对他国针对我国的司法干涉行为,我国有必要改造现行法律中被动的管辖权体系,将其改造为积极进取型管辖权体系。
2020年05期 v.27;No.252 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10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沈伟;
2018年上半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以双方签署《中美经贸协定》(第一阶段)告一段落。但是,两国之间的关系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而更为紧张,而且美国还企图假借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下简称"香港国安法")而对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施加金融制裁。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和投资冲突向金融领域延伸。美国动用金融制裁手段对中国进行战略讹诈已经呼之欲出。美国对中国的金融"脱钩"正在铺开,中国面临美国施加金融制裁的可能。美国对他国实施金融制裁的多种法律手段和非对称性是被制裁国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在这种非对称性之外,被制裁国需要找到对称性,以便对美国的金融制裁采取有效反制和遏制。中美之间的金融裂缝需要通过对称性加以"反脱钩"。
2020年05期 v.27;No.252 3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王佳;
近年来,美国频繁运用经济制裁解决国际问题。美国经济制裁在其国内法中有较为充分的依据,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目前,有关经济制裁的美国立法数量繁多,在联邦层面基本可以分为授权型立法、直接制裁型立法和包含制裁条款的其他立法三类。上述立法在实践中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主要原因在于行政部门和国会在对外政策权力方面存在博弈。在执行方面,经济制裁主要由财政部、国务院和商务部执行,执行措施逐渐呈现以金融制裁为核心的趋势。美国立法中未规定制裁的救济途径,除与美国展开政治谈判外,受制裁对象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诉讼方式在各地法院、国际司法机构起诉美国,尽管制裁的政治性决定了完全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相关问题是存在困难的,但诉讼方式在特定情况中起到了施压美国迫使其修改一定措施的作用。
2020年05期 v.27;No.252 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胡晨沛;吕政;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形成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迫在眉睫。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本文以经济实力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国别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2000~2017年全球35个主要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得分从0.349提高至0.504,排名从33位上升至29位;从各分指标看,中国经济实力取得跨越式发展,但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从全球范围看,美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亦位于全球前列,韩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在个别指标上处于领先位置。就高质量发展水平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未来需进一步补强相关短板领域,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05期 v.27;No.252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2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顾振华;
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打造国内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进口博览会则是推进此战略并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为了探究这类重大会议的召开对区域内微观制造业企业价值的持续影响,本文以平台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2017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第三季度2087家国内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PSM+DID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显著促进了江浙沪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且该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突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在进博会召开的当季和召开后的第三季度最为显著;其次,上市公司的个股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量分别是短期和长期内传导促进作用的主要中介。
2020年05期 v.27;No.252 10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